大连IBD 相关微生物标志物:疾病研究新“地图”
IBD 相关微生物标志物:疾病研究新“地图”
当前,炎症性肠病(IBD)在全球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尤其在一些以往发病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其增长趋势更为显著。同时,目前对肠道微生物的认知也逐步增多,现已知的是 IBD 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分布结构;微生物群落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不同,可能由基因多样性、生活方式及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对微生物改变模式的认识仍是有限的。
因此,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从参与 IBDs 发病的微生物角度,来研究不同地区[包括欧洲(德国和立陶宛)和南亚(印度)]IBD 相关黏膜微生物的共有及特殊生长模式,同时验证 16S rRNA 转录结果是否具有分辨菌群的意义。结果表明患者地区分布与疾病改变过程中引起的微生物群落的改变有着重要相互作用,该结果发表于 Gut。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 89 位从德国、立陶宛及印度患者中采集的黏膜活检样本,并应用细菌群落分析法分析各个地区的相等数量健康对照组,克罗恩病组及溃疡性结肠炎(UC)组,并分别将 16S rDNA 和 rRNA 作为测定微生物群落结构静息和活跃程度的标志。
结果显示,微生物的优势种属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及疾病模式相关性,同时疾病模式的多样性在静息及活跃中的菌群中也有明显的差异。样本地区的来源决定了β多样性模式,其包括了地区特异性疾病种类和对活跃性微生物群落更加显著的效应。然而,两种属于柔嫩梭菌群的微生物种属,Faecalibacteria 及 Papillibacter,表现出与各自的疾病状态一致的模式,将有可能作为可靠的“微生物标志物”。
此外,结果还显示在 IBD 中观察到的病原性群落生长模式受到地区,群体特异性因素影响,但在不同队列间也同时表现出相同因素;静息细菌组成成份(rDNA)比活性细菌组成成份(rRNA)表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及队列间变异;在 RNA 水平进行的细菌群落研究表明 RNA 对疾病模式有更强的联系。
这些分析表明,患者地区分布与疾病改变过程中引起的微生物群落的改变有着重要相互作用,并阐释了根据 16S rRNA 从基因(DNA)和转录(RNA)水平来分析群落的重要性。因此该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有:(1)考虑将微生物作为 IBD 治疗目标时,人群中黏膜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鉴别不同地区所共有的疾病相关微生物模式对选择微生物标志物有重要意义,将可能用于 IBD 分子水平评估。
来源:丁香园
我是医生 说给你听
肖祥斌 胃肠科主任医师
→ 咨询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胃炎一般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而内痔又有一、二、三、四度之分,选择治疗方法必须根据患痔类型、轻重程度具体决定。如对症状较轻的一度、二度内痔可以选择药物治疗,而对早期血栓性外痔来说,手术治疗效果要比用药好。
程芳 女性胃肠主任
→ 咨询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阻止再脱出。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
相关文章阅读
可在下面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免费通话,我们会第一时间拨打电话给您,全程通话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