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专访韩德民院士:情感的抚慰是“最好的艺术”
吴阶平先生在总结自己几十年的医学教育工作经验时说: “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 , 负责的精神 , 高度的同情心 , 还要有精湛的医术和服务的艺术。” 您如何理解医生这种“服务的艺术”?对于一个“好医生”的意义何在?韩德民院士:“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永远在抚慰。”这是 100 年前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的行医格言,这句话极其深刻地阐明了医生在人们的生命里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对医生“服务的艺术”的总结。一个好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如何才能帮到点子上?帮不到点上,患者会恨你。那怎么能帮到点上呢?就是要及时地揣摩并抓住病人的感受。就像奥斯勒在 1903 年演讲《行医的金科玉律》时说的:“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脑更要用心。”中医讲求“望、闻、问、切”,“望、闻、问”其中包含着“抚慰”的意思,“切”才是看病。但现在有些医生上来就“切”,成了您说的“片子医生”。韩德民院士:眼下“望、闻、问”的过程被各种现代检测技术代替了,而病人却看不懂。医生和患者之间没有了交流。患者排了两天的队,积淀了极高的“期望值”,医生只用 5 分钟就看完了,病人怎么能相信医生是认真的、负责的呢?依存关系有了,互动没了,当然要出问题。一次没有互动,病人的病好了还好,否则,一而再,再而三,抱怨可能变成暴力。现在的医疗资源那么紧张,如何才能让医生和患者互动起来呢?韩德民院士:让医生和患者互动起来,是件很复杂的事情,这与当前的医疗体制有关。对医生来说,每天可以说是疲于奔命,眼科医生一个上午最多看 150 个病人,你要他笑脸对你,然后详细跟你解释,他能做得到吗?怎么办呢?就是要进行时间限定,一个医生每天要看多少病人,包括每周值班的时间,都要有个标准,当然不同的专科也要区分开来,因为工作都是有一个“临界状态”,医生承受的压力值到了临界状态,医疗质量就保证不了。一定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一定会承担代价,接受规律的惩罚。在发达国家看病,一般都实行预约制度。除了看急诊,有预约的情况下几乎不用排队。医院还要承若最低 15 分钟的诊疗时间,5 分钟做检查,10 分钟与病人交流等。要充分保证患者的知情权,让患者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也要保护医生的选择权,有权拒绝某些不尊重医生、可能造成威胁的患者,或超过诊疗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但现在的情况是医生要“来者不拒”,这是非常困难的。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
“消化界”与《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合作,特别推出【医学人文】系列栏目,于每周三推送精选好文章,敬请关注。此文章为《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授权转载。
欢迎个人分享,如有媒体及平台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中国医学人文。
我是医生 说给你听
肖祥斌 胃肠科主任医师
→ 咨询
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胃炎一般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而内痔又有一、二、三、四度之分,选择治疗方法必须根据患痔类型、轻重程度具体决定。如对症状较轻的一度、二度内痔可以选择药物治疗,而对早期血栓性外痔来说,手术治疗效果要比用药好。
程芳 女性胃肠主任
→ 咨询
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阻止再脱出。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