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首例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在我国研制成功
首例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在我国研制成功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个新发胃癌病例。而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主要采用四联疗法,疗程长,患者反应重。
日前,国际重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其官网首页上,刊发了中国医学研究团队开发抗幽门螺杆菌疫苗研制报告的论文,并指出该疫苗可以显着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率;但仍需较长时间,才能够确认该疫苗对幽门螺杆菌所导致的相关疾病的免疫能力。
在6月30日发布于《柳叶刀》的这篇论文,是由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教授邹全明,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曾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等人所组团队,合作完成的“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III期”临床研究成果。
实验过程
该研究属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口服 3 组不同剂量的重组抗幽门螺杆菌疫苗,在中国儿童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试验共纳入 4464 名研究对象,有完整试验数据的为 4403 人。6-15 岁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健康儿童被随机分配到抗幽门螺杆菌疫苗试验组或安慰剂对照组,随访时间为 3 年。
随访第一年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共 64 例,即随访期间试验组每 2074.3 例中,发生感染的病例为 14 人,对照组每 2089.6 例中,发生感染的病例为 50 人,71.8% 的疫苗有效。
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共有 157(7%)人而对照组共有 161(7%)人出现了一种及以上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中的 5(<1%)人及对照组中的 7(<1%)人发生了严重不良反应,但均认为与疫苗接种无关。
结论
研究显示,在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当中,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是“有效的、安全的、有免疫原性的”,可以显着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发生率。目前,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在2009年获批国家新药证书,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获批的抗幽门螺杆菌疫苗。未来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证实它对相关疾病的免疫能力。
这里介绍以下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
1、口-口途径:中国人习惯于集中进餐,这时幽门螺杆菌就从感染者口腔经餐具→菜或汤中→未感染者口腔。
2、粪-口途径:粪便中存活的幽门螺杆菌污染了水源或食物,而使饮用者或食用者感染Hp,低温保存的食物如被Hp 污染会增加Hp 的传播机会。
3、胃-口途径:是指幽门螺杆菌经感染者的呕吐物传给健康者。主要发生托儿所、幼儿园或小儿的兄弟姐妹中。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存于感染者的胃、口腔、粪便之中,可通过不洁食物、手、不洁餐幽门螺杆菌具等途径传染,可能引发胃癌 。
温馨提醒:尽量采取分餐制才能防止感染,建议居家中最好搞好卫生,食用公筷等。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幽门螺旋杆菌的确该防!
在全球癌症中,约有六分之一是由可预防或可治疗的感染所引起的,主要包括由幽门螺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以及人乳头瘤病毒所致的感染。光是这4种病原体,在全球就导致了约190万个新发癌症病例,并会分别引发胃癌、肝癌和宫颈癌等重大疾病。若欲防治由这些感染所导致的癌症,疫苗是首选的选择。
据全国性的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幽门螺杆菌的平均现症感染率为55%。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溃疡的主要原因,而长期发炎或将演化成胃癌。调查显示,经济状况越差、居住越拥挤、文化程度越低的民众,感染幽门螺杆菌病毒的机率越高。
在中国,罹患癌症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30.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农村患者的生存率,更只有城市患者的一半。其中,肺癌、胃癌、肝癌等预后较差的癌症在中国更为常见,这类癌症都具有难发现、难治疗的特点。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胃癌是中国癌症死亡率排行第三的癌症,致死率仅此于肺癌和肝癌。
来源:疫苗圈,医教授,胃病胃炎胃溃疡
我是医生 说给你听
肖祥斌 胃肠科主任医师
→ 咨询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胃炎一般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而内痔又有一、二、三、四度之分,选择治疗方法必须根据患痔类型、轻重程度具体决定。如对症状较轻的一度、二度内痔可以选择药物治疗,而对早期血栓性外痔来说,手术治疗效果要比用药好。
程芳 女性胃肠主任
→ 咨询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阻止再脱出。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
相关文章阅读
可在下面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免费通话,我们会第一时间拨打电话给您,全程通话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