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中英消化研讨会在伦敦召开
中英消化研讨会在伦敦召开
(中华消化网4月7日通讯)
日前,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CSG)受英国消化病学分会(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BSG)邀请,在英国伦敦皇家医师学院召开中英消化研讨会,并商谈未来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本次会议邀请了中、英消化病学多名著名专家参会与研讨,对不同研究方向采用中英双方分别进行报告和讨论的形式,展示了双方的研究、认识、东西方的差异和问题等,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方在主任委员杨云生教授带领下,唐承薇教授、韩英教授、房静远教授、陈烨教授等10人参加演讲和讨论。
BSG主席Ian Forgacs教授在欢迎辞中提到,近年来,中国医学科研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有很多优秀论文、优秀临床研究被世界同道所应用、参考和学习,在消化疾病领域也是如此。他希望以这次会议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未来能够使中英两国在消化疾病领域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他也非常希望日后能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杨云生教授代表中方感谢英方热情周到的安排,介绍了中方代表、学会组成、历史等,对于此次访问,感到非常荣幸;希望能通过更多交流,促进双方在临床和科研领域的的发展,以及未来在医师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
BSG主席Ian Forgacs教授
本次会议分别就胃肠道疾病与微生态、IBD(炎症性肠病)、食管癌与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问题进行演讲和讨论。
一、溃疡性结肠炎(UC)与炎症性肠病(IBD)
英国消化协会IBD学组主席、利物浦大学医学院的Probert教授在“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遗传及治疗”的报告中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UC)在全球的流行病学趋势,特别关注了中国UC的发病情:认为对于中、重度UC患者有必要通过免疫组化、CMV-DNA等方法检测肠黏膜内巨细胞病毒(CMV);目前约9%UC患者为重度,71%UC为中度,20%患者为轻度,对于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建议使用5-ASA(美沙拉嗪/美沙拉明)治疗,对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可以使用环孢素和英利昔单抗治疗,也可以采用结肠切除术进行治疗。
利物浦大学医学院的Probert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向英国同行介绍了中国IBD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及治疗。唐教授首先对比了近15年中国医生对IBD的认识和研究的变化,认为中国IBD发病水平虽然仍低于欧美国家,但该病在近10余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IBD从之前的罕见病变成现在的常见疾病。虽然近年报告中国IBD发病率为1.314/105,由于样本采集的地域难以代表全国的发病情况,而且全国及各地ICD-10、ICD-O-3等疾病数据库尚未广泛建立,IBD的实际发病率及疾病负担可能被低估了,中国IBD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与3个方面有关:1)医生对IBD的诊断意识提高;2)消化内镜、CT-E、US、组织病理学等先进的诊断方法得到广泛应用;3)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
二、食管腺癌与胃癌
剑桥大学Hutchison-MRC研究中心的Rebecca 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断策略,及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她指出,食管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13%,食管癌的发展过程为:从正常状态发展成Barrett’s食管,然后进展为癌症,早期食管癌可以在消化内镜下治疗。但目前很多患者发现食管癌时已是晚期,且预后非常差,对于这种情况解决方案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利用试管刷取活检,尽早确诊,也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早期发现食管癌,主要的标志物有:DDC,HOXB5,TFF3。最后Rebecca 教授以在中国山东和四川中的2个城市进行的试点实验证明利用一端绑有细线的特制海绵诊断患者是否患有食道癌的方法可行。
剑桥大学Hutchison-MRC研究中心 Rebecca 教授
上海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做了关于“中国食管癌、胃癌诊治现状”的报告。
房教授指出,在我国所有的恶性肿瘤中,食管癌(EC)的发病率排名第五,死亡率排名第四;胃癌(G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名第三。在中国,HPV-16感染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ESCC)发病中也起一定的作用。甚至Hp感染也与食管的炎症反应及异型增生相关。内镜下治疗是处理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手段。GC高发地区包括庄河、武威、临朐、扬中和长乐等地区。我国目前临床上针对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与亚太其他国家类似,基本按照国际NCCN指南实施。此外,房教授介绍了一个新术语“Stomach Age”,“Stomach Age”是基于胃癌细胞的端粒长度来计算的,通过“Stomach Age”可预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转归风险,同龄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Stomach Age。这一术语可用来解释年轻人患CAG这一现象,同时建立起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计算Stomach Age。在该会议上,房教授还阐述了其课题组在胃癌发生机制方面所作的工作。
上海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
三、胃肠道疾病及肠道菌群
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教授着重介绍了“消化疾病和微生态在中国的研究”。中国人粪微生物构成与地理、种族、生活方式有关,其中种族和地理影响更显著。他介绍了中国发表的消化道微生物与结肠癌的关系、肝硬化病人肠道微生物的特点及新的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与肠道微生态的成熟有关;介绍了他们尚未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胃癌的微生态构成、小肠微生态的宏基因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和保护等。最后杨云生教授引证了粪微生态移植在中国的历史文献和新的发现,首次在西方学术界介绍我国该项技术始于3000多年前的中医疗法,改变了西方普遍认为我国始于1700年前的报道;并报告了他们课题组应用粪微生态移植治疗炎性肠病的最新进展、和西方的不同之处等,以及粪微生态移植疗法目前在中国医师队伍中的认识,这些研究和调查均居国际前沿或领先,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兴趣和称赞。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杨云生教授
来自伦敦St Mark’s 医院的Alilsa Hart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课题是“Microbiome in Western diseases”,介绍了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她不仅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在治疗IBD的过程中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措施,如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和粪便移植等,还介绍了微生物在其他疾病中的作用。此外,她还与大家分享了IBD的遗传学特点以及结肠炎的实验模型。在演讲过程中Alilas教授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肠道菌群的哪个部分驱动炎症的发生?CD和 UC的具体变化是什么?并论证了各种微生物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也介绍了他们粪微生态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4例报道。最后,Alilsa教授总结说,微生物在健康人群和IBD发病中的作用,使得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干预措施在GI和非GI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极大的潜力。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
南方医科大学陈烨教授做了关于“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的报告。陈烨教授指出,世界上近半数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因素为年收入比较低的家庭、低学历、人数较多的家庭、饮用河水/湖水,与吸烟、喝酒、性别无相关性。欧洲和中国都更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标准的三联疗法只在低克拉霉素耐药率的地区推荐使用。PPI-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在中国没有显示出优势,添加铋剂可能会逆转对左氧氟沙星的抗药性。2012年中国共识意见指出,对于幽门螺杆菌初始治疗,推荐PPI-铋剂为基础的四联疗法。但是在中国和欧洲人群中,幽门螺杆菌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比较高,荟萃分析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比一般人群患胃癌风险提高3-4倍,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利于降低胃癌发病率。陈烨教授最后总结,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中国已经下降,但幽门螺杆菌感染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全部按照国际共识处理,并面临诸多挑战。
南方医科大学陈烨教授
与会英国专家对中国专家的演讲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针对个别问题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结束。
会后,杨云生一行受邀参访了当地的医学院校。
会场一瞥
会场一瞥
会场一瞥
会场一瞥
会场一瞥
会议合影
我是医生 说给你听
肖祥斌 胃肠科主任医师
→ 咨询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胃炎一般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而内痔又有一、二、三、四度之分,选择治疗方法必须根据患痔类型、轻重程度具体决定。如对症状较轻的一度、二度内痔可以选择药物治疗,而对早期血栓性外痔来说,手术治疗效果要比用药好。
程芳 女性胃肠主任
→ 咨询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阻止再脱出。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
相关文章阅读
可在下面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免费通话,我们会第一时间拨打电话给您,全程通话免费。